北极羊 发表于 2021-10-7 18:07:38

哼哼!日本人又获诺奖了

日本人再获诺贝尔奖 曾被《人民日报》称“口出狂言”

今天年诺贝尔奖物理奖5日出炉了,共3位得主,一位是出生自日本的美籍气象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还有德国海洋和气候学家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及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帕里西(Giorgio Parisi),他们将抱回奖牌、获奖证书以及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
我们今天要聊的,是这位日本诺贝尔奖得主在中国引起的声浪。因为就在去年,中国网络上有人断言:日本人再也不会获得诺贝尔奖了。也有网友翻出2001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报导,嘲笑日本政府50年获得30个诺奖的计划是“口出狂言”。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提出要在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随后,在百年诺贝尔庆典后,日本政府重申了这一目标,还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内设立了“研究联络中心”。当然,这一宏伟的计划就让外界哗然。反对者就说,在之前的百年诺奖历史中,日本仅获得了9个诺贝尔奖,其中7个科学奖。不过,目前为止,日本已经实现28位诺奖得主了。真锅淑郎此次获奖,是第12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日本人。
《人民日报》那篇报导里面,就专门引述了那些反对者的声音,对日本进行了嘲笑。笔者觉得在本质上,这是因为我们一直被煽动仇美仇日,所以时不时利用一些机会,来嘲笑别人。当然,笔者是不会笑话别人的,因为日本在二战被打败之后,短短几十年时间,技术发展非常之快。仅在1960-1990这三十年间,美国就和日本在纺织品、钢铁、彩电、汽车、半导体等五大行业进行贸易摩擦,后来逐步升级为汇率金融战、经济战。显然,日本的科技实力还是非常强的,否则“没有人会去踢一只死狗”。
《人民日报》当时还说日本会适得其反。说在追求诺贝尔奖的目标下,科研体制可能失衡,人力、物力、财力可能会投向容易被诺贝尔奖评委会认可的、容易出成果、快出成果的领域,忽略其它领域的基础研究,并误导部分科学家把得奖当成科研的目的,最终反而阻碍科学的发展。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日本在不同的科技领域,包括使用科学方面,一直做得很优秀。日本货依然是全球追捧的目标。比如到日本的中国游客一般都会背回家六大类商品,比如象印(ZOJIRUSHI)保温杯等生活用品、手持电子设备、家电、零食、奢侈品和药妆等。
大家觉得日本政府50年获得30个诺奖的计划有可能实现吗?笔者觉得应该会实现的。现在才过去了20年,平均每年一个。剩下来十个不是还有30年吗?科技发展是讲究厚积薄发的。科技积厚之前尚能一年一个,科技积厚后三年一个更是毫不费力。
其实注意到,日本人好像做什么都特别出色,可能跟他们的“职人精神”也有关系。他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钻研得非常透彻,能耗费毕生的经历去琢磨,而且乐在其中。对科技、对人才影响最大的是教育。日本重视科技人才和文学、思想在钱币上也能够看出来。1,000日元上印的,是细菌学家野口英世;5,000日元上印的,是女性小说家樋口一叶;1万日元上是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而中国的钱币上是谁?领袖,还有不知道是谁的人民。
中日孩子的教育也差距巨大。中国孩子从小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却被教育要服从,不要做出头鸟。而学术虚假历史不允许质疑等等,到了大学教导出来的当然就是一个模子的没有创造力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日本的孩子从小要自己动手,学会礼貌、忍耐、创新、团队合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当然会更具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大面上对国际规则又符合。
中国的大学体制是官僚体制,甚至有人一针见血地说:包括清华北大,都是“党校”。当然,这就是中国人的悲剧了。至今我们看到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科学类只有屠呦呦,而且她还是被排斥于主流之外的“三无”人员(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
诚然,日本人是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的。看到别人的成就为别人高兴的同时,可以看看别人的优点向他们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当然,同时也要珍惜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像在我们的文化被破坏之前,日本的很多良好文化都是引进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我们中国的五千年传统文化是有非常多值得传承的地方,只是被邪恶所蒙尘得不到发扬而已。
就是。这说明东亚文化的矛盾并不是科学发展的矛盾。从日本和台湾我们都可以看出来。
当然,笔者看到其它的答案“我不能和睦相处”,回忆一首《同伴压力》。维基百科:同伴压力是指在特定同伴群体(例如社区或工作场所)中做出决定和建立共识时,含蓄地诱导少数意见的人同意多数意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哼哼!日本人又获诺奖了